雖然醫療劇近年表現疲軟,但是21年仍是有優秀的醫療劇集--TVB《星空下的仁醫》,這部劇收視率沒有太大的水花,卻贏了口碑,豆瓣評分曾高達9.1,甚至成為幾周華語口碑劇冠軍。12月愛奇藝正在熱播的醫療劇《埃博拉前線》目前豆瓣暫無評分,但是網絡口碑還不錯,網友評價該劇節奏較快,場面真實震撼。
那么這20年,國產醫療劇到底經歷了什么?一部好的醫療劇的出現為什么能如此牽動觀眾的DNA。
國產醫療劇的三個“斷崖式”階段
其實國產醫療劇的起點不低,早在2000年初,國產醫療劇就拍出過豆瓣8分以上的高分劇集,鄭曉龍導演的《永不放棄》,王瑞導演的《最后診斷》和徐慶東導演的《無限生機》等,其中《無限生機》豆瓣評分高達9.2分,這也是迄今為止沒有其他醫療劇能打破的豆瓣高分記錄。
雖然國產醫療劇的開局較好,但當時的醫療題材畢竟屬于小眾題材,話題熱度和收視率都沒有引起很高的討論,所以當時國內醫療劇的數量屈指可數。根據豆瓣醫務類電視劇記錄,12年之前國產醫療劇的數量不到10部,但這些醫療劇每部劇評分均超過8分,可以說12年之前國產醫療劇是少而精。
2012年是醫療劇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當時醫療劇《心術》在各大衛視掀起了收視熱浪,單日最高收視率近1.6%,為同時段第一,這部劇還原了真實的醫院工作環境、棘手的醫療事件,人們開始思考醫患問題的現狀與解決方法,確實引起了時代共鳴。
隨后醫療職業劇迎來井噴式發展,各大影視公司紛紛布局拍攝醫療劇,SMG尚世影業、完美影視、正午陽光、湖南經視等多家公司開始入局醫療劇的出品行列中。2014年有4部醫療劇在各大衛視播出,2014-2017年間有10部醫療劇在衛視播放,除了2016年因為媒體和觀眾的輿論壓力幾乎沒有醫療劇播出,算下來每年播出醫療劇至少3部。醫療劇數量增加,但質量問題也隨之而來,劇集在豆瓣評分均在及格線,且口碑崩壞。
國產醫療職業劇的高潮來到了疫情之后。2020年各大衛視關于抗擊疫情的特別報道收視率最高可達1.7%,至少超越15個省級衛視的黃金檔收視率;醫療劇也咸魚翻身,2017播出的《急診科醫生》就神預言過冠狀病毒,又被衛視黃金檔重新熱播;另外優愛騰芒狐也順勢推出“戰疫情”特別專題,還免費播放了《急診科醫生》《急診科故事》《外科風云》等醫療劇。除此之外,《中國醫生》《人間世》等紀錄片話題和熱度也一直居高。
2020年疫情之后,醫療題材,醫生職業等影響到了影視劇的風向,僅2020年一年就有 9部國產醫療劇待拍待播,而且劇目的主演大部分是偶像演員,這也意味著大型傳統的醫療劇正在朝偶像醫療劇轉變。
國產醫療劇到底差在哪里?
從2012年之后,醫療劇題材慢慢增多,到2020年之后數量大爆發。醫療劇題材雖然不再小眾冷門,也可以自帶市場熱度和觀眾討論度,但是醫療劇高產低質問題也隨之而來。
一方面,多部醫療劇被質疑不專業。2017年《外科風云》就因為醫療操作不規范、醫學內容不專業引來媒體和觀眾的口誅筆伐,最后不得已《外科風云》官微特意寫了一封致歉信。
另一方面,醫療劇內容缺乏深度。隨著女性育兒話題度不斷提升,兒科和婦產科也成為醫療劇的重要表現對象,14年涌現出一批關于婦產科的醫療劇集,《產科醫生》《產科男醫生》《愛的婦產科》等,劇中關于婦產科的知識不夠嚴謹,劇集的情節推進太過混亂,主角的敘事多線發展,讓觀眾直呼不知道在看什么。
最后演員年輕化,劇本市場化,也成了醫療劇的通病。部分醫療劇僅僅是披著醫療的外衣來談情說愛,比起醫療內容與真正的醫護關懷,感情類內容比例反而更大。并不是說醫療劇不能談情說愛,醫療劇能夠吸引觀眾,不是因為從事該行業的人長得有多帥多美,戀愛談得有多么驚心動魄,而是他們從事的行業、他們的職業精神所煥發的魅力。
當醫療只是為情感服務時,這部劇本質上就是批皮的偶像劇。如今的醫療劇主演面孔越來越年輕化,而偶像演員的演技卻多遭詬病,加上乏善可陳的劇情,醫療劇怎么能優質?
國產醫療劇如何突出重圍?
1994年美劇《急診室的故事》創立了醫療劇P+P模式(professional+personal,專業性+人性),美劇在后面醫療劇的創作中廣為應用,成為了衡量醫療劇品質的兩大重要指標,所以美劇的醫療劇好看,并且能一直保持高水準的劇集輸出也賴于這一模式的發展成熟。另外編劇對于劇本創作的扎實功底也是國外醫療劇成功的關鍵,這些編劇都是在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人,有很多優秀行業劇的編導,本身就是或曾經是某個行業的從業者,有充分的經驗填充著劇集的豐富程度。
12年之前國產醫療劇是專業性強,戲劇性強,內容深刻且貼近生活,12年之后的醫療劇數量增多,類型豐富,口碑卻毀譽參半,到了2020年之后觀眾對于醫療劇只剩下一片唏噓。所以現在個別醫療劇的出彩顯得難能可貴,國產醫療劇真的拍不好嗎?不是的,實踐證明國產醫療劇是能夠拍出深刻內涵且專業和戲劇完美融合的劇集的。
醫療劇的深刻性、現實性問題的確是有比較高的創作門檻,國產醫療的主創團隊在吃這波醫療紅利的同時,如果能在醫療劇中深耕內容,打造精品國產醫療劇,是觀眾喜聞樂見的。
醫療劇必須嚴謹
到現在為止,醫療劇當中存在的知識性錯誤還是存在。醫療劇有向公眾科普的責任,所以醫療劇起碼的專業性操作不能錯,否則就是對大眾的醫療知識做了錯誤示范。比如《產科醫生》里,孕婦懷疑孩子不是愛人的,醫生建議做羊水穿刺測DNA,可實際上,醫院決不會做非醫學性別鑒定或親子鑒定。
醫療劇的專業性和知識性本質上也是要為劇情和人物服務,不要求和現實醫療狀況和場景完全一樣,但一切為了戲劇性而采取的藝術表現手法,都應以科學合理性為前提,同時一定要避免生編硬造,要知道廣大的醫護從業者也是觀眾中的一員。
跳出套路情節
國產劇的綜合特點就是故事情節老套、結構單一,這套放在醫療劇中依然存在。這些劇的主題大多數時候圍繞主角談情說愛,情感遭遇挫折或者生活和工作的挫折,再通過不夠真實和合理的劇情線推進成長,最終愛情事業雙豐收。
其實隨著現在社會關于各類醫療話題的熱議度,以醫生為主體可以細分出很多題材,婦產科、外科、急診科、兒科、青年醫生、實習生等均可以成為醫療劇的主角,內容方面可以多探索關于醫患關系、職業道德、人性的善與惡等,做到主題多元化。
編劇要有匠心打磨劇本
對于醫療劇的主創團隊和編劇來說,劇本必須要專業。沒有專業醫療知識的積累,無法寫出專業性、邏輯性強的劇本,就算有收視和熱度,也根本經不起時間和大眾的考驗。如今影視劇的制作模式陷入快餐式制作模式,一個制作團隊幾個月便完成一部劇,某些醫療劇編劇大多從接觸某一職業到劇本出爐,時間很短,并且沒有親身體驗醫療環境和情境的經驗,這種急功近利掙快錢的狀態是拍不出醫療劇的職業精神和深刻內涵的。
編劇需要用“匠心”細細打磨醫療劇劇本,在醫療劇專業性嚴謹的基礎上融入戲劇和藝術創作,貼近真實生活,關注醫療劇的社會話題,創作出有血有肉的主角,讓醫療劇的醫生職業有職業素養和精神力量的加持,才是觀眾買單的優質劇集。
疫情過后,對于醫療劇來說已經迎來一波市場利好。但醫療劇大爆炸的時代也請不要忘記創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