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方衛視國產精品紀錄片時段落地,一批優秀紀錄片將悉數登場,多角度講好中國故事,實現文化興臺、優品賦能,構筑國產優質紀錄片制播高地。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紀錄片還將登陸百視TV平臺,實現大小屏聯動助力高品質紀錄片傳播,不斷創新探索融媒體紀錄片新模式,讓優質內容的生產力得以最大化釋放。
立足紀錄片行業來看,東方衛視是首家提出打造紀錄片時段的省級衛視,這不僅為海派紀錄片的內容升級提供了可能,更為精品紀錄片的輸出提供了品牌化的渠道,將進一步壯大紀錄片在省級衛視平臺的聲量與影響力。
▍4大篇章、16部紀錄片,賦能國產精品紀錄片時段
在國產精品紀錄片時段開通之后,東方衛視每年會上新52集精品紀錄片。對此,東方衛視中心黨委書記、總編輯李逸表示,圍繞“天地”“人間”“溯源”“觀今”這4個篇章,東方衛視為2022年準備了16部不同主題的精品紀錄片。
聚焦生態文明思想,以敬畏之心觀“天地”,東方衛視將推出一系列自然地理類的紀錄大片,有展現環太湖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形象化闡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太湖之戀》,有重新認識自然與人類的關系、探討發展與平衡的《我們的國家公園·武夷山》,有記錄普通藏族的日常生活、穿插當地自然地理的《西藏·自然之路》,聚焦內蒙古的生態建設和生物多樣性的《我們的美麗草原》,還有以外國學者和文化使者的獨特角度觀察的《永遠的行走:與中國相遇》……
“天地”篇章系列紀錄片以多元化的視角展現了中國不同地域的美景與人文,從而勾勒當代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所取得的種種成績。
以平和之心看“人間”,關注大時代下不的平凡人故事,有采用24小時蹲點貼身跟蹤式拍攝手法、記錄消防員最真實模樣紀錄片的《火線救援》,有記錄在生活中遭遇逆境或挫折的人們重啟人生的動人故事《人生第二次》,有記錄大時代下“打工人”的成長、轉變與夢想的《樂業中國》;還有以整理為線索,講述每個人不同的人生故事的《理享家》……
既有特殊職業、特殊人群的跟蹤式記錄,也有泛眾化的關注視角,這些紀錄片講述大眾尋夢、追夢、圓夢的奮斗故事,大都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也是海派紀錄片的一大特色。
以“溯源”的思維探尋中華文化,有關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的大型考古紀錄片《何以中國》,有以人物傳記的形式講述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理想的《理想照耀中國(第三季)》,有以上海大學為主體的歷史尋訪式紀錄片《紅色學府》以及聚焦江南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江南村落志》……從宏觀上看中華文明的縱深發展、從微觀看學校、村落等代表性的文化坐標背后的故事,由此來實現中華文化的立體化溯源。
結合“黨的二十大”等重大節點,以全面的視角來“觀今”, 有聚焦中國制度、經濟、科創、生態、民生等主題的《行進中的中國》第二季,有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同志創作的長篇紀實作品《來自新時代的上海報告》的同名紀錄片,還有《柴米油鹽之上》的姊妹篇、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山水間的家》……這一系列紀錄片全面洞察中國發展變化的同時,著力講好新時代精彩上海故事。
“出于主流媒體的擔當、平臺海派紀錄片的特色、紀錄片中心近兩年儲備的內容等方面的考慮,我們最終以天地、人間、溯源、觀今這四個篇章來布局”。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說。也正因為這樣,東方衛視以國產精品紀錄片時段的開通為契機,從不同的角度聚焦中國實踐、中國文化、中國美學、中國智慧,呈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對于當前的紀錄片布局,李逸告訴「廣電獨家」:“紀錄片類型豐富多樣,我們在努力地將平臺紀錄片外延拓展得更廣一點,從而引發大眾對于平臺紀錄片時段以及內容的關注,進而打造紀錄片時段的品牌,強化海派紀錄片的特色。”
▍為什么要“第一個吃螃蟹”?
推出國產精品紀錄片時段,東方衛視屬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李逸看來,東方衛視之所以敢為人先,與平臺內容的調性、紀錄片的內容基因、內容儲備、內容口碑等有關。
從平臺調性來看,東方衛視以新聞見長,在全國省級衛視中新聞的含量最高,而紀錄片有著強紀實性,與新聞所追求的真實感殊途同歸,這也意味著以紀實為特色的精品紀錄片時段與東方衛視原有的內容調性相契合。
從內容基因來看,近30年來,東方衛視所在的上海廣播電視臺一直在紀錄片領域創新深耕,曾經創下了多個“行業第一”——
從1993年成立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紀錄片編輯室》到2001年成立中國第一家紀錄片專業電視頻道上海紀實頻道,從2009年成立中國第一家電視臺體制下的紀錄片公司到2019年整合集團內部資源成立紀錄片中心,上海廣播電視臺在紀錄片賽道上一路創新向前,在體制改革創新的同時也有優質內容的持續輸出,大型紀錄片《大上?!贰堕L江之戀》等作品均是典型代表,由此樹立了海派紀錄片的品牌,這也為東方衛視推出紀錄片時段奠定了品牌基礎。
從內容資源來看,經過兩年的整合與改革,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旗下的十多個工作室在內容創作已經進入佳境,亦有一定的內容儲備,能夠為東方衛視輸出一系列精品紀錄片。
據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主任王立俊介紹,此次排播的紀錄片大部分都是由平臺自制獨播,這正是東方衛視在紀錄片時段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從品牌口碑來看,近年來,東方衛視在紀錄片領域也有所成績,在醫療方面推出了《人間世》系列、《急診室的故事》系列,在警務偵查題材方面推出了《大城無小事》系列,在救援題材方面推出了《火線救援》,在紅色題材方面推出了《理想照耀中國》《誕生地》等,這些精品化的紀錄片在觀眾群體間沉淀了不錯的口碑,為紀錄片時段的推出積累了不少忠實的受眾。
當然,此番紀錄片時段的落地,也與當下的文娛大環境有關,東方衛視正以自己的方式履行主流媒體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宋炯明表示,此次在東方衛視周間晚上拿出一小時黃金時段播出國產精品紀錄片,體現了上海廣播電視臺對于中宣部及廣電總局文娛領域治理工作指示要求的深入貫徹落實,也是上海廣播電視臺積極響應上海市委關于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意見精神的重要舉措之一。
▍國產精品紀錄片時段落地,海派紀錄片迎來了新機遇
國產精品紀錄片時段的推出,意味著東方衛視對于精品紀錄片的需求大為提升,這也一定程度上給予了紀錄片中心旗下的工作室更多創作機會,李逸用“摩拳擦掌”來形容當下各個團隊的狀態。
在機遇面前,亦有挑戰。據李逸介紹,一方面,以精品化為基準點,在內容審核上將設置更高的準入門檻,激發工作室的創新能力,提升輸出精品內容能力;另一方面,工作室相關的考核機制將日益完善,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都會以量化的標準進行考核,給出相對應的獎懲。隨著內容機制、考核機制等日益明晰,紀錄片中心旗下的工作室在內容創作上也有了更為明確的方向。
在強化工作室內生能力的同時,紀錄片中心還將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提供外部援助,據王立俊介紹,以優秀的工作室為核心,通過調整組織架構等方式,放大工作室以及作品的品牌效應,與此同時,基于當前單個工作室核心人員少、無法同時啟動多個項目的短板,將集中輸入一些行業新秀到各個工作室中,這樣既解決了“項目多人少”的困境,也讓這些行業新秀在優秀制片人的帶領下快速成長,成為中心的“人才儲備軍”。
多年經受海派文化的熏陶以及一代代紀錄片人的努力,東方衛視紀錄片的海派特色已經成為行業共識。隨著國產精品紀錄片時段的推出,東方衛視與紀錄片中心在內容投入上持續加碼,在數量增長的同時也注重品質升級,海派紀錄片有望隨之進入2.0時代。
從1.0到2.0,李逸認為海派紀錄片在更新迭代上更多的是要做到與時俱進,這一特征最終反映在紀錄片內容的具體創作上——一方面,要發揮平臺的內容特長,以平視的視角來觀察當今時代普通的人和事,讓大眾產生情感共鳴的同時也能夠產生價值觀的集體認同;另一方面,要積極響應文娛領域綜合治理要求,在紀錄片教育意義的輸出上加大力度,強化平臺的價值引領能力,這亦是東方衛視作為主流媒體的使命所在。
綜上所述,國產精品紀錄片時段的推出,既激活了紀錄片中心的內容生產力,也催化了海派紀錄片的升級換代。這不僅為紀錄片行業帶來了新的創作風向,也為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提供了內容支撐。